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李垚治:河北阜平,革命老区,红色热土。

时间:2022-01-22 16:04:49 来源:
“1931年,建立了华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县政府。1938年,晋察冀边区成立后,因为建党建政早,群众基础好,战略位置重要而长期成为晋察冀边区首府所在地,被毛泽东同志亲笔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被新华日报社论称为‘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抗战时期,阜平人口不足9万,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娓娓道来的话语,把思绪带进了革命战争年代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阜平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旧址区有两重院落,占地面积为1752平方米,包括3排21间土坯房。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从延安来到城南庄,在此居住35天。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宿办室,还有军区作战科、电话室和会议室。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完整保留的机关旧址,以及毛泽东主席进京之前唯一完整保留的居住旧址。

后山脚下有一条长约128米的防空洞,是由晋察冀军区工兵连的战士人工挖凿而成的,依旧保存完好。1948年的春天,毛主席秘密转移到河北城南庄。可刚到没多久,国民党的轰炸机就出现在了上空,遭精准轰炸,惊险生还。

阜平县有一条优美秀气的河,叫胭脂河。胭脂河边的山沟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花山。花山村前村后的山坡沟壑满是花草树木,春天满山的桃花紫荆花喧闹枝头;秋天,有醉人的野菊、迷人的红叶。村东一条小河,缓缓穿村而过。潺潺的水声夹着百鸟的齐鸣使这个山村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胭脂河流域早在20年代后期就有共产党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胭脂河是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其活动被改编为历史纪录片《十年驻马胭脂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主席的住地城南庄遭敌机轰炸。于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在极端绝密的情况下,毛主席秘密转移到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隐在大山里的巴掌大的美丽小山村——花山村。毛主席在村里住了9天,便从花山到了西柏坡。最后在西柏坡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主席在花山的故事编入了中学课本,还编成了歌儿,被人们传唱。

1944年初,晋察冀日报社接受晋察冀分局党委委托,由邓拓主持,在马兰村编辑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沿着报社路走进马兰村,在晋察冀日报展览室旁边,有一条通向山坡的小巷,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就坐落在这里。在报社旧址狭窄的小院里,分布着电讯收发室、排字印刷室、机房。院外的山坡上有一条小路,当年的送报员背着报纸,赶着毛驴从这里出发,把报纸送往晋察冀边区各地。

当时《晋察冀日报》办报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他们用八匹骡子驮着机器物资,一直在山里这样转移着进行办报,有的同志就在山里的岩洞里编辑文字,有的同志还在老乡的牛棚里排版然后印刷。《晋察冀日报》最初名为《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城创刊,一年多后报社转移到了深山里的马兰村。1940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报社在十年多的办报时间里,曾经多次辗转出入马兰村。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与邯郸市晋冀鲁豫边区机关报《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1943年秋,日寇对阜平县进行了三个月的“大扫荡”,大量房屋被毁。在住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发扬延安精神,亲自挖窑洞住。当地群众也积极参加。从1944年1月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大部分窑洞基本完成。机关住下后继续挖,一直挖到抗战胜利。窑洞大多为土窑,少量为石窑。两米多高,三米深,木制门窗。另外还有一些土坯楦窑,外面看像排平房,里面为拱形屋顶,没有木料。

阜平晋察冀革命历史陈列室位于史家寨村,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段段文字介绍呈现于眼前,那段历尽艰辛、开创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岁月重温于脑海。陈列室整体不算大,仿照革命战争时期的窑洞建造,目前已完成五个展室的陈列布展,完整展现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在史家寨的历史记忆。聂荣臻、杨成武、邓拓等将帅和革命家在史家寨期间的革命事迹均有展示。这座陈列室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驻阜平县史家寨村工作队筹资整修布置。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史家寨村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为应对日军“大扫荡”、发扬延安精神而大规模挖建的窑洞,至今仍有500余座保存了下来,成为华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风貌最为完整的窑洞群。聂荣臻、彭真、程子华、萧克、刘澜涛、宋劭文、吕正操、杨得志、杨成武、罗瑞卿、邓拓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召开会议、居住生活、指挥作战。

为更好地保护革命旧址,延续历史脉络,传承发扬革命精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驻阜平县史家寨村工作队驻村后,积极协调阜平县政府成立了“阜平县史家寨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机制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委托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团队开展了“晋察冀边区政府和军区司令部旧址保护利用”专项课题研究,编制了《史家寨景区发展规划》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保护利用可研性报告》,扩建了家北大桥至边区政府窑洞群近1公里的上山道路。在此基础上,利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帮扶资金,建成“史家寨晋察冀革命历史陈列室”。

1996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位于史家寨村的晋察冀边区政府家北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庙台旧址窑洞群保护利用工程也在谋划筹备中,前期修缮工作已经完成。史家寨红色革命记忆即将以全新的姿态、系统地展现于世人,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将成为史家寨人脱贫致富的珍贵宝藏。

目前史家寨窑洞群所在地自然风光优美怡人,四季皆宜观赏山上美景。山场已有千余亩的观光果园,桃树、苹果树等品种丰富,收获季节果实累累。整个山林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以窑洞群为载体来开发整片山林,形成以水果、林业景观为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红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格局。

阜平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局限,曾长期陷于贫困之中。1982年,当聂荣臻元帅听说阜平人民依然贫穷时,满含热泪地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这句话,总书记一直深深铭记在心中。2012年12月29日、30日,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阜平,深入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工作,进村入户看真贫,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沧海桑田,阜平不富已成过去;今日阜平,恰如这两个字的含义,兴旺昌盛、平安康泰。“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成功脱贫摘帽后,阜平人正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不断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猜你喜欢